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》提出,尊重他人学术话语权,反对门户偏见和“学阀”作风,不得利用行政职务或学术地位压制不同学术观点。防止和反对科研领域的“圈子”文化,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。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共同发起《关于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做作风和学风建设表率的倡议书》指出坚决反对门户偏见和“学阀”作风,带头破除各种利益纽带。
科技成果转化是近年来科技界重点关注的问题,围绕科技成果转化,相关专家基于实践进行研究与总结提炼,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起草制定建言献策、为相关转化路径探索贡献良多。
然而:既然涉及研究,则必然涉及不同的学术观点与话语权争夺;既然涉及政策建议,则必然涉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及需要建立一定的风险防控机制。
那么,科技成果转化专家中会不会出现“学阀”?有可能。当满足以下条件时,是有一定可能性出现“学阀”。
一、科技成果转化专家的观点得到区域科技主管部门的长期信任,例如长达五年、甚至长达十年在政策制定上,一直以同一位专家的思路为基础,“学阀”土壤就基本具备。
二、区域成果转化支持项目的评审上,从指南的制定、专家库组成的建议,到具体项目评审的话语主导上,如果区域科技主管部门长期使用同一位专家为智囊,则围绕其周围会天然形成利益“圈子”,“学阀”权威就基本巩固。
三、专家如果身处顶尖高校院所,则可借助本单位天然优势,结合所在区域面向全国的示范作用,将学术影响放大、扩大到全国范围。此时,其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科技成果转化范畴。通过借力、借势,有可能形成对本单位内部同事甚至领导工作的强势威慑,以及对本区域同行甚至全国同行不同观点的强势压制,“学阀”权威将超越边界。
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,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,排除地位影响和利益干扰。这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亦很重要。而“学阀”的形成,必然会让事态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。我们相信,科技成果转化领域,专家们的初心是为推广更多、更好的模式,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。但也要提防“学阀”的可能出现。
本文来自网络,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