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平均亩穗数35.14万穗,每穗实粒数59.2粒,千粒重28克,碾压率为35%,八五折后亩产321.9公斤,结合8月5日头季稻测产的742.4公斤,两季总产量为亩产1064.3公斤!”在商城县再生稻千亩示范方测产现场,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、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尹海庆欣喜地向大家宣布结果。
豫南地区是我省传统水稻种植区,过去,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不高。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域,由于温光条件充沛,一年可以两种两收。而豫南地区受限于气候条件,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。这样的难题如何破解?经过农业专家们的研讨,“种植再生稻”的方案脱颖而出。
十多年来,信阳市农科院刘祥臣项目组在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、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下,锁定“豫南再生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”“江淮北部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”等再生稻相关课题,对适宜豫南稻区再生稻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的筛选、适于豫南稻区水稻生产配套技术优化、再生稻精准施肥技术管理及其优化、再生稻产业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,取得了系列科技成果,选推了一批适于豫南再生稻生产应用、优质高效的再生稻品种,探明了豫南再生稻丰产高效和再生季优质稻米形成的机理,建立了“品牌创建+社会化服务”的成果转化新模式,推动了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,实现了区域内机收再生稻从“0”到“1”的创新突破。这些科技成果在信阳的转化落地,不仅把我国再生稻种植北限向北推进了2个纬度,而且使区域内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更契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,为豫南水稻提质增效和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途径。
豫南再生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,实现豫南水稻种植的“三高三优”(粮食产量高、种植效益高、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可靠性高和稻米品质优、生态环境优、产业化发展优),全市再生稻由2012年的不足500亩发展到2022年的61.5万亩,发展再生稻能够有效利用温光资源、提高“一季有余、两季不足”地区复种指数,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收入,是实现“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”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,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抓手,也是促进农民种粮增产增收的有效着力点。。
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《信阳市再生稻发展三年(2023-2025)行动方案》,通过政府引导、示范带动、科技支撑、主体参与等方式加大再生稻推广力度;与此同时,适宜再生稻收割的新型收割机已经在我国南方地区试水,与普通收割机相比,稻桩碾压率可降低15%,未来这些科技成果有希望在我市引进推广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,到2025年,信阳再生稻面积发展到80万亩。让再生稻助力保障粮食安全、实现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。”信阳市农科院副院长刘祥臣表示。